善清心經實火,又善除脾胃大腸濕熱,為治濕熱瀉痢的要藥是()。
A.葛根
B.黃連
C.黃芩
D.大黃
E.金銀花
A.葛根
B.黃連
C.黃芩
D.大黃
E.金銀花
扣鍋煅后可降低毒性的藥物是
A.血余
B.棕櫚
C.干漆
D.爐甘石
E.石膏
A.血余
B.棕櫚
C.干漆
D.爐甘石
E.石膏
與足太陰經相表里的經是
A.足陽明經
B.足少陽經
C.手少陽經
D.足太陽經
E.手陽明經
A.足陽明經
B.足少陽經
C.手少陽經
D.足太陽經
E.手陽明經
A.姜半夏
B.法半夏
C.半夏曲
D.生半夏
E.竹瀝半夏
功善降逆止嘔的半夏制品是
麥芽糖酶能水解
A.β-葡萄糖苷
B.α-葡萄糖苷
C.α-果糖苷
D.α-鼠李糖苷
E.β-果糖苷
A.β-葡萄糖苷
B.α-葡萄糖苷
C.α-果糖苷
D.α-鼠李糖苷
E.β-果糖苷
厚樸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和厚樸酚
B.厚樸生物堿
C.厚樸皂苷
D.四氫厚樸酚
E.厚樸酚
A.和厚樸酚
B.厚樸生物堿
C.厚樸皂苷
D.四氫厚樸酚
E.厚樸酚
米拌炒時輔料用量一般為每100公斤藥物用米()。
A.30公斤
B.20公斤
C.10公斤
D.15公斤
E.適量
A.30公斤
B.20公斤
C.10公斤
D.15公斤
E.適量
關于首烏藤的主治病證說法不正確的是
A:跌打損傷,血瘀腫痛
B:皮膚癢疹
C:血虛身痛
D:風濕痹痛
E:失眠多夢,心神不寧
A:跌打損傷,血瘀腫痛
B:皮膚癢疹
C:血虛身痛
D:風濕痹痛
E:失眠多夢,心神不寧
A.乙醇
B.水
C.堿
D.酸
E.丙酮
提取過程中常用于增加偏酸性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穩定性
用發酵法制得的飲片是
A.麥芽
B.谷芽
C.稻芽
D.淡豆豉
E.大豆黃卷
A.麥芽
B.谷芽
C.稻芽
D.淡豆豉
E.大豆黃卷
呈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切面類白色,可見棕色或淡棕色環紋,其外有紅棕色小點,斷面顯粉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苦、甜。此飲片是
A:白芷片
B:天花粉片
C:紅參片
D:山藥片
E:生曬參片
A:白芷片
B:天花粉片
C:紅參片
D:山藥片
E:生曬參片
A.溫中與降逆并施,寓補益于溫降之中
B.溫補并用,以溫為主
C.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
D.溫清消補并用,但以溫清化瘀為主
E.溫補脾陽與攻下寒積并用
當歸四逆湯的配伍特點是
屬于夏季時令用藥品的是
A.鮮石斛
B.鮮生地
C.鮮沙參
D.鮮藿香
E.鮮茅根
萆薢分清飲組成中不包括的藥物的是
A.烏藥
B.川萆薢
C.益智仁
D.石菖蒲
E.山藥
A.烏藥
B.川萆薢
C.益智仁
D.石菖蒲
E.山藥
非味連藥材的性狀特征是
A:多單枝,圓柱形,“過橋”長
B:表面黃褐色,有結節狀隆起及須根痕
C:斷面不整齊,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
D:有放射狀紋理,中央有髓
E:氣微,味極苦
A:多單枝,圓柱形,“過橋”長
B:表面黃褐色,有結節狀隆起及須根痕
C:斷面不整齊,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
D:有放射狀紋理,中央有髓
E:氣微,味極苦
千金子降毒的炮制方法為
A.砂炒
B.水飛
C.米炒
D.醋炙
E.去油制霜
A.砂炒
B.水飛
C.米炒
D.醋炙
E.去油制霜
A.石韋
B.薏苡仁
C.澤瀉
D.地膚子
E.滑石
治療脾虛濕盛,首選
金銀花常用于
A:瘧疾
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C:心律失常
D:老年癡呆
E:高血壓
A:瘧疾
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C:心律失常
D:老年癡呆
E:高血壓
下列哪項為二妙散的組成
A.黃柏、牛膝
B.黃柏、蒼術
C.蒼術、牛膝
D.黃柏、薏苡仁
E.蒼術、薏苡仁
A.黃柏、牛膝
B.黃柏、蒼術
C.蒼術、牛膝
D.黃柏、薏苡仁
E.蒼術、薏苡仁
茯苓利尿的主要成分是
A.β-茯苓聚糖
B.茯苓醇
C.茯苓酸
D.茯苓素
E.茯苓多糖
A.β-茯苓聚糖
B.茯苓醇
C.茯苓酸
D.茯苓素
E.茯苓多糖